当全红婵在湛江果园里踮起脚尖摘荔枝的照片在网上传播开来时,很多人开始关注她那略显圆润的面庞,纷纷议论:“16岁就靠老本吃饭,天才果然逃不过身体发育的关卡。”更有一些人把她在鱼塘边钓鱼的视频截图拿出来,硬说她是在“提前回家养老”。然而,这些人并没有注意到她蹲在果树下时,裤脚处的护踝边缘已经微微泛白;她握着鱼竿的那只手,指节上还残留着前一天与弹力带互动时留下的红痕。这些被误解为“放松”的瞬间,其实是她康复计划中的一部分,目的是为了调整她的心理状态,正如她在私下与师姐聊天时所说:“你们看到的,不一定就是我真正的状态。”
全红婵的坚韧,向来让人印象深刻。13岁时,她便进入省队开始跳水训练,每天进行上百次的重复训练,直到饭点时双手都开始颤抖。教练曾说:“今天就到这里吧。”她却坚持着,摇头说道:“还差20个。”14岁时,她第一次站上了奥运的10米跳台,面对高台的极度恐惧和腿部的颤抖,她依然凭借坚定的决心,完成了三次几乎完美的跳水动作,正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支撑着她一路走到今天。这次所谓的“休闲”,其实是队医根据她的康复计划安排的,目的是让她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的训练状态,而去果园摘果子,放松身心;而钓鱼则是为了减轻她已经紧绷的脚踝压力。真正的“硬仗”,依然发生在训练馆里的监控下。
展开剩余78%清晨四点的二沙基地训练馆,弓网的声音和脚步声显得格外清晰。此时,全红婵和陈艾森正在进行悬挂举腿的训练,两人的双腿绑着弹力带,用尽全力完成动作后,她几乎瘫倒在地,依然笑着摆手:“不行了,给你们演个‘鲤鱼打挺失败’。”这种拼劲并非盲目训练——她正在通过逐步增强力量、雕刻形体,为她的康复进程打下基础。过去半年,她的身高已增长至1米6,身体空中转体的半径比以前要大得多,就像一位开车的新手,刚换了一辆新车,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。
那些批评她“胖了就完了”的人,可能根本不了解运动员的体型管理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“少吃点”那么容易:营养师会根据她的训练强度精确计算她每天的卡路里,早餐必须确保摄入76.3克蛋白质,晚餐的水煮鸡胸肉的量也要精确到每个毫克。力量训练则是她日常训练的重点内容,每天坚持不懈地进行核心训练。广东省队甚至为她设计了一个动态配餐系统,这使得她的体脂率减少了1.5%,而肌肉质量则增加了3%。这些数字背后,隐藏着她背后艰辛的训练和努力。
然而,全红婵最为不容易的,莫过于她的脚踝伤势。从10米跳台跃下时,落水的冲击力是体重的五倍之多,脚踝的伤痛一直困扰着她。伤情严重时,她甚至需要队友帮忙穿上训练鞋。这次的退赛,不是逃避,而是为了养伤。广东省队和国家队联合制定了分阶段的功能重建计划,训练的强度比比赛时还要严格。
每天早上7点,全红婵准时进入德国进口的高压氧舱,舱内气压逐渐升高,帮助她减少因伤造成的炎症。队医认为,这比任何药物治疗都更加有效,虽然她经常会感到透不过气,但她依然开玩笑地说:“就像坐飞船一样,下次给你们带颗星星回来。”而物理治疗师的任务更是繁重,每天她都会接受长时间的按摩和治疗,甚至连鞋垫也是经过康复师精心调整,增加了硅胶层以便于提供更加合理的保护。她的护踝型号换了三次,所有的调整,都是为了能找到一个不影响发力又能提供支持的平衡点。
最为艰难的,还是她的207C动作的重建。过去,她可以轻松完成“水花消失术”,但现在,她必须依靠3D动作捕捉仪来精确对照自己的每一个动作,调整细节。在屏幕上,她的空中姿态与她巅峰时期的数据一一比对,教练何威仪指着那1度的偏差,要求她加快收腰的速度。她不断地练习,直到仪器上显示的绿灯才算合格。1度的差距,对裁判来说就是“失误”和“完美”的界限。一次练到傍晚,她摔进水里,溅起巨大的水花,爬上来时笑着擦去脸上的水珠,喊道:“再来!这次一定行。”一旁的练俊杰看着她的坚持,忍不住笑道:“她这股劲,真和她第一次上奥运台时一模一样。”
8月的国家队合练名单上,全红婵的名字已经赫然在列。9月的内部测试赛、11月的大湾区全运会,她已经与练俊杰私下约定:“团体金牌,一定要拿下。”甚至教练陈若琳也提到她时,眼中充满了光彩:“她现在的状态,重返巅峰完全没有问题。”这让我不禁想到体育圈的老话:天才从不怕摔,怕的是摔下去后不愿再爬起来。全红婵的天赋,绝不仅仅体现在“水花消失术”上,更体现在她能够从每一次跌倒中重新站起来的顽强韧性。就像她在训练结束后常说的那句广东话:“顶硬上啦。”
我们不应该过早给年轻的运动员定性。16岁的全红婵,正经历着每个天才必须走的道路:与身体较劲、与伤病斗争、与外界的质疑和解。所有在训练馆里的汗水,康复室里的疼痛,都是她为未来铺设的道路。或许,下次当她站上10米跳台时,她不再是那个“横空出世”的少女,但一定会是更加稳重、从容的全红婵。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耐心等待,看她在下一个跳跃中,如何翻越所有的质疑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app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